我们在烈日炎炎的午后迎来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它的到来意味着春天正式退场,夏天即将到来。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热烈的夏天欣欣然来到我们身边。
校园美景(由高一5班第七组孙悦雯同学完成)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
(由高一5班第八组同学完成)
立夏还是一个传统的岁时礼俗节日, 周代在立夏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众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并举行祭祀先帝祝融的仪式。汉代也沿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 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舞《云翅之舞》。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立夏取平时曝晒 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并用柳枝穿果叠作小儿食品,江浙一带还有立夏吃花饭的习俗,也有叫“吃补食”的。民间习俗还有“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说立夏时吃鸡蛋鸭蛋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笋,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赶在节日这天,名曰“立夏见三新”,南方地区旧时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并配以各种水果,馈赠亲戚邻居。
(由高一5班第一组同学完成)
立夏“三侯”
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夏到来后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充沛的雨水助力着农作物的生长。
在黄河中下游以及华东一带天气开始由暖转热,温暖潮湿的环境让虫鸣声更甚(一候蝼蝈鸣),蚯蚓也离开泥土开始外出活动(二候蚯蚓出),原产在华北地区的药用爬藤植物王瓜在此时疯狂生长(三候王瓜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意思是说立夏也叫四月节,代表着春天播种的植物在此时已直立长大,预示了农作物将要进入旺季生长阶段,立夏不仅对农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人们的生活和习俗也有有趣的影响。
(由高一5班第六组同学完成)
立夏的习俗一:斗蛋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民间会在立夏这天进行斗蛋游戏。小孩把煮熟凉透的蛋装在网兜里,挂在脖子上然后拿自己的鸡蛋与他人的撞击,鸡蛋的尖头对尖头,钝头对钝头,一个个斗过去,撞破了就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类似中暑)”人们希望能用这种活动让孩子在后面炎热的伏天无病无灾。
(由高一5班第五组同学完成)
立夏的习俗二:称人
每到立夏之日,人们就会在村口或台门里挂上一杆大木称,秤钩处悬一条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重,司称人一边打称花,一边讲吉利话。相传这个习俗源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妻子去世后另娶了吴国孙权的妹妹孙夫人为继室,孙夫人因身为后母唯恐照顾不好刘备的儿子刘阿斗而惹人诟病,孙夫人于是想出了在立夏时称一下阿斗的体重,到次年立夏时再复称一下,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后来这件事逐渐流传开来,成了寄托人们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没有病灾缠身的美好愿望的习俗。
(由高一5班第三组同学完成)
“夏”字的由来
在《说文》中,汉字“夏”的本义是“中国之人也”即中原地区的古部族名。“夏”在金文的字形中像一个头部和手脚俱全的人,现在中国人还自称“华夏”。
经过后代隶书、楷书等字体变迁“夏”字才逐渐脱离人形写法,开始被同音假借为夏季,用来表示一年之中的第二个季节。
校园美景(由高一5班第四组吴佳怡同学完成)
立夏小贴士
夏季到了,随着气温升高,病毒和细菌容易大量繁殖,为了能保证孩子的健康,请家长仔细阅读并注意以下几方面保健知识。
1.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饭前便后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不乱摸鼻子和眼睛。
2.穿衣要舒适透气
最好选择宜吸汗、宽松、透气的衣服,纯棉制品最合适,穿浅色衣服会让孩子觉得更凉快。
3.注意饮食卫生
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安全,夏季最好给孩子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油炸食品、冷饮和甜食等。天气热,细菌、真菌繁殖加快,食物较容易变质,应预防食物中毒,不宜吃剩菜剩饭。
4.经常锻炼,增强体质
孩子们在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防止中暑。孩子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
5.生活作息时间规律、充足睡眠
适当增加孩子的午休,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免精力不济,抵抗力下降。
校园盛开的樱花(由高一5班第八组丁厚华同学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