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附中校门,即设计成一本巨大的打开的书,两侧分写“智慧”二字,寓意走进北语附中,便走进了书的世界,开启了智慧之门。校门西侧墙壁上展现的是西方经典名言警句,而东侧墙壁上则是用楷书、隶书、行书、篆书等不同字体,投射出中国深邃的古典文化。两种文化的比肩并立,寓意着国际教育中西相映的内涵。
来到教学区,首先看到的是明德楼。对联有云:传道业,长思杏坛,执教一生情;习文武,谨记寒窗,苦读三载梦。墙壁上中华经典的名言警句俯拾皆是,这是高一和高二年级青春抒梦的地方。
而汇贤楼是国际、美术学生学习的地方。最吸引人的是汇贤楼前的莲花塘的美景,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画龙点睛。让学生时刻不忘,具有国际化的视野的同时,一定要根治母体的语言。
静雅楼于2014年7月12日投入使用,耗资3000余万元,是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教学楼,是高三年级学生学习和全校女生休息的地方。静而后定,定能生慧是对全体高三学生的祈福,知书达理悦人雅心是对全校女生成长的期望。
晨钟暮鼓,文以化人。在浸润着浓浓中华文化的校园里,我们开始了对举办者兼校长张丽娜的访谈。
笔者:北语附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的?
张丽娜: 2008年开始筹备、尝试。一开始就是通过清晨诵读的方式,如《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等;后来利用读书课堂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史》等,逐渐扩大内容,涉猎更多的书籍,但一定都是经过历史验证,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正能量的优秀典籍。
笔者:当下的中国教育,让人诟病最多的是急功近利。在高考导向下,学校不遗余力让学生做卷子拼成绩而难兼顾其余。在这样的环境下,北语附中为什么如此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成教育呢?
张丽娜:其实我非常欣赏“慢养孩子,静待花开”这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而鲜活的生命个体,尊重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尊重教育规律,一种“致良知”的大教育观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有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们当下所学终身受益,固本学生的品性之根非常重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民族需要。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就体现在唤醒了学生潜在的“感恩心”和“敬畏心”。这“二心”也是现在孩子们普遍缺失的。北语附中用优秀传统文化唤醒了学生们这两颗心之后,学生们会“知耻而后勇”,会“乌鸦反哺”,会深刻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会明白青春叛逆期不是随心所欲,会因曾经浪费时间而后悔,会尽自己最大限度地约束自身的言行,由“他律”变为“自律”,会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争取更优更好的生命价值追求。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成教育,对学生“敬畏心”、“感恩心”的培养大有助益,一旦学生拥有了这“两颗心”,他们无论是在现在的学习,还是在未来的生活都会是一种健康、达观、求好、向上的状态。
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你感到有什么不一样的收获吗?是否开花结果了?
张丽娜:通过多年的实践,我确实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会给当下的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爽朗之风。在我的校园中,我深刻体会到老师们敬业爱岗,将“纯净、阳光、责任、厚德”作为我们北语附中的校魂,大家都会很自觉地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完成对在校学生每一天的关爱,没有教师去斤斤计较给学生辅导,学校要多给课时费等;而学生体现的最明显就是由刚入学时的“茫然”的状态转变为学习主动有所追求,目标明确,自信心增强;同学间互助友爱,彼此关心,积极健身,热爱劳动,尊敬师长等。家长反映最为强烈的是:孩子进入北语附中后变得有礼貌了,知大知小,回家后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行为举止有所敬畏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刚开始不被看好,到现在的师生渴求,家长喜欢,确实应了那句话:一件事,坚持做!走着走着,闻到了花香。
笔者: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实则是“根”的文化,是中国人自强自立的源泉。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张丽娜: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的一次讲话中说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确实如此,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生生不息,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从事何种行业,不能丢弃的是我们的文化。常言道: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十年之内靠经济,五十年靠体制,百年之内靠的就是文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不能丢弃。要想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深叶茂,即在本土繁花似锦,又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需要从教育抓起,从学校抓起,从课堂抓起。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的最重要渠道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教育是“一颗树摇动着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我们在应试教育环境中习惯了一路狂奔的时候,是该驻足凝思,审视灵魂,在泛黄的纸页间探寻一个时代远去的背影,解读人类亘古绵延,生生不息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