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资源丰富和方便快捷的特点得到人们欢迎,它为我们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美好一精彩,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便利,但同时由于网络娱乐性强,它又成为了一些孩子的敌人,我们眼睁睁看到原先勤学上进的孩子沉迷于网络,甚至逃学、辍学,一步步隐入“网络游戏”、“网聊网恋”的泥潭。网络,成了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东西。
目前,国际上把上网成瘾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长且难以控制,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犯罪行为发生。资料显示,我国上网人群中有“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症状的比例约6%,在青少年中这个数字则高达14%。据报道,江西南昌一名17岁的高中生余斌,上网成瘾,连续逃课上网两个月,在玩网络游戏时,因紧张激动在网吧倒地猝死;北京两名中学生因与网吧服务员发生纠纷,纵火将网吧烧毁,造成25人死亡,多人受伤……诸多因青少年迷恋网络引发的恶性事件不断出现在出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令人触目惊心。网络在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一些不积极、不健康的资源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尤其是中小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这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危害之一。
青少年一旦沉溺于网络世界,长时间面对电脑,日常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破,饮食不正常,体重下降,睡眠减少,身体易变得越来越虚弱,严重影响身体发育,也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无心学习,致使学业不佳,越来越厌学、行为偏差,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身体不健康、心理不健全,学业也荒废了。这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危害之二。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的混乱。尤其当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与人交往受到挫折时,转向虚拟的网络社会寻求安慰,消极地逃避现实,这对青少年的自我人格塑造是极其不利的。另外,虚拟的网络社交还为其他网络犯罪提供了机会,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往,忽视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区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过度轻信网友,都为引发网络犯罪提供了机会。这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危害之三。
在网络空间,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由于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在无拘无束中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在道德上出现迷失,容易导致自我约束力的下降。据资料显示,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 这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危害之四。
让迷失在网络中的学生出来,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进行了一些思索,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合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破解青少年迷恋网络的社会难题。
第一,心灵的沟通是治疗学生迷恋网络的良药。应该多与这些学生交流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到老师是真心诚意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及时引导教育他们,网络对我们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更有消极的一面,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外面的世界,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如果迷恋网络上的聊天室和游戏,必然影响我们的身体和学习,因此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学会使用网络积极的一面,用以帮助自己的学业,而不应使自己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第二,家庭的教育是治疗学生迷恋网络的关键。父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给孩子以精神上的关怀、理解与安慰。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聊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就可以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家长可与孩子一同上网,与孩子一起面对网络的冲击,告诉孩子在网上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信息不能泄露,上网多长时间最合适,怎样进行自我保护,怎样分辨信息的好坏。
第三,社区的文化是治疗学生迷恋网络的基础。有关部门应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让孩子们有地方去玩、有活动可玩,避免无文体活动而只能关在家中,无人拘束而沉迷于网络。可以说,社会的方方面面力量都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孩子创建活动场所,丰富学生活动项目,将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针对学生的特长与兴趣,成立各种兴趣小组,举办各种特色培训班,积极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有益的夏令营等,有意识地将青少年的视线从网络上转移。